WFU

網站頁籤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如何治療? 談「優良精神醫療處置」治療模式

(2021-3-18修訂)
作者:李柏賢





小娟天生敏感,成長過程從不需父母擔心,但是她感覺父母的笑容總是朝向成績頂尖的弟弟身上。大學畢業,同班的男友苦苦懇求下,她很快嫁了,才發現等在前方的是婚姻中說不盡的苦、忍耐與委屈。她更心寒的是百般討好的男友變成了冷漠的先生。

她辛苦地拉拔三個小孩長大,不只沒有得到先生的幫忙,先生還把有限的薪水拿去賭博,小娟只能厚著臉皮跟父母和弟弟借錢來支應生活,也在小孩大一點後,透過自己的好手藝在家工作兼賣起手工藝品。也在此時她開始因憂鬱就醫。

她無力的笑容後面是悲傷的眼睛,她說自己樣樣都想要完美,卻又認為自己甚麼都不是;她是父母生活中最需要的幫手,但面對父母的忽視,她卻無法為自己說話;財務上明明很拮据,但也不想投入工作。對先生非常憤怒,為了避免吵架隱忍了不說,卻又受不了先生的冷漠與冷戰。

她感到孤單與空虛,也常常陷入憂鬱深淵及失能狀態,她可以整天躺床不吃飯,她隱隱約約知道她在用這個方式表達對她先生、及這世界的抗議。但她知道她生病了,她需要幫助。然而她求助的同時,卻又擔心朋友可能的異樣眼光。

即便是就醫多年,她會擔心我是否會討厭她,是否會排斥她頻繁的就診,會不會離開她到很遠的地方去。透過我的說明與介紹,她了解她罹患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也看了一些書,但是她依舊困惑,她要如何擺脫這疾病呢?


目前實證有效的治療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BPD)是一種被忽視的疾病。原因之一是診斷不易,需要專業與有經驗的專業人員,相對較長的看診時間來確診。二是治療不易,無法單純使用藥物來醫治,治療相對耗時耗力,常常就被放著不處理了。(憂鬱症老是治不好? 留意是不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目前為止,有以下幾個經過嚴謹研究,實證有效的治療方式:

1. 一般精神醫療處置(General Psychiatric Management)
2. 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簡稱DBT)
3. 心智化為本治療(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
4. 移情焦點治療(Transference Focused Psychotherapy)
5. 基模焦點治療(Schema Focused Therapy)

每種治療的理論核心概念、理論脈絡、治療架構、治療方式、治療頻率及長度…等等各有不同。但正好因為它們的不同,也顯示出這一群患者雖有其共同特質,但彼此間也有其異質性,所以可以透過不同的治療得到幫助。


「良好精神醫療處置」治療模式


「優良精神醫療處置」(Good Psychiatric Management,簡稱GPM)治療模式是最新的治療模式,由哈佛大學教授岡德森(John G. Gunderson)所提出。GPM的發展源自於甘德森之前在「一般精神醫療處置」的研究。順道一提,DSM系統的BPD診斷標準就是採用甘德森的研究。

岡德森認為BPD患者之所以生病,至少一半歸因於體質,他們有過度反應的杏仁核,情緒容易被挑起,所以對於環境壓力非常敏感,特別是人際壓力(如:他人的生氣或拒絕),成長過程中,傾向於把自己的感覺都歸因於父母的行為。(如:渴求父母稱讚,得不到,就解釋父母對自己失望)

同時,患者有一個相對低度活化的前額葉,這意味杏仁核活化時,思考能力會被抑制。也就是患者處在情緒當中,更困難去思考不同的觀點與可能性。這可以解釋許多患者在情緒穩定時,可以表現優異,但是情緒被挑起,他們就陷入非黑及白的思考模式,很難跳脫。

岡德森認為患者經常在長大時,感覺到不被公平的對待,沒有得到需要的關心與照顧,他們會希望可以建立一個關係,這個關係可以彌補過去得不到照顧與關心。這種關係是排他的,但是這種期待常常又因著過度的敏感、情緒的失調、衝動等原因常常以失敗收場。

岡德森強調治療要聚焦在個案生活,透過衛教讓個案充分瞭解BPD這疾病是如何影響生的。目前已知道BPD症狀是會減輕的,但社交、工作的表現依舊困難。所以他認為治療目標是放在工作和關係上的改變,且因為關係穩定不容易,工作應該放在優先。(我生這個病,會好起來嗎? 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預後)

另外,他認為治療需要更主動積極,但要更彈性地提供治療,所以他的GPM模式沒有固定的治療時程與治療強度,採取「階梯式」的醫療照顧及「多元」的治療處遇。「階梯式」照顧是指依患者嚴重度,提供對應的治療強度。「多元」處遇則是可以合併其他治療,如DBT,一起治療患者。這是GPM最特別及彈性的地方。


輕度BPD的治療


接著以小娟的例子來說明GPM的治療策略。小娟在結婚前很可能是輕度BPD患者。此時她的困擾主要是內在世界。GPM模式會衛教小娟去瞭解BPD,透過辨識自己的人際敏感特質、非黑及白的思維、及強烈的自我貶抑,就能有意識地跳脫情緒漩渦,練習不用有色的眼睛看世界。

許多輕度的患者,透過衛教得知自己有BPD,就得到希望感。他們會開始分辨事實是別人真得討厭他們,還是來自他們過度敏感與過度解讀,這給他們勇氣走出自己的小圈圈,讓更多的人際支持進入他們的生活,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小娟就可以擁有更大的未來可能性。

當然,上面的說法還太簡略,更貼近事實的可能性是,那時的小娟仍舊感覺到失落與空虛,她需要進一步做心理治療,去處理過去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譬如:她始終用父母的眼光看自己、無法從內心肯定自己、挫敗的手足競爭經驗等等。


中重度BPD的治療


若回到當前的小娟,她已是中重度BPD患者合併重度的憂鬱症。GPM模式會建議她規律的回診,及搭配藥物治療,因為藥物可以協助她不過度憂鬱。且需要評估她病情的嚴重度變化,如果小娟病情出現急性惡化,出現強烈自殺意念或行動,短暫住院可能是必要、有幫助的。

心理治療則要從聚焦生活開始,因為BPD的認知基模、人際敏感會極度干擾小娟的現實判斷。像『自己很沒用』、『做什麼都改變不了』,這種武斷的非黑及白認知模式,起因可能是最近小娟幫媽媽送餐時,媽媽的一句『你真沒用』,在她腦海中翻轉、擴大、綁架了小娟的理性思維。

如果小娟後來穩定了,有意願進一步改變。GPM建議搭配深度的心理治療,如:心智化為本心理治療、移情焦點治療、基模治療等都是相當合適的選擇。又如果剛好有辯證行為治療(據筆者瞭解,目前台灣只有台北馬偕醫院有限度的提供服務)的治療資源,也對小娟會有很大的幫忙。


總結


BPD患者的生活不易,雖然隨者年紀增長,症狀會逐漸緩解,但是他們在社交、工作、關係上的困難仍是持續的。治療可以帶來更多的改變,我們已經有很多治療的方式,針對不同的患者及不同的嚴重程度,提供不同的治療。他們的未來可以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