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憂鬱症老是治不好? 留意是不是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2022-05-21更新)
作者:李柏賢





在診間,阿信的先生沉重地問:『醫師,我太太看病那麼多年,藥吃那麼多,憂鬱症怎麼都好不了。她老是為了小事而大發脾氣。我知道她心情不好,可是我說甚麼她都生氣,我不說話,她也生氣,我不知道要怎麼辦,我快要撐不下去了。』

我安慰他說:『我知道你很盡力了。』

阿信的先生接著說:『而且,我去工作,她怪我不陪她,但我不去賺錢,要拿甚麼生活。醫師,她這個憂鬱症,為什麼都治不好? 』

我說:『她的病不只是憂鬱症,她的病也和人格特質有關,病名叫做「邊緣型人格障礙症」,這個疾病,光靠吃藥沒有用,需要非藥物的治療。』

阿信的先生:『醫師你說邊緣甚麼?是指她是邊緣人嗎?我也這麼認為,她把自己活得像是社會邊緣人一樣苦。』

我說:『誤會了,不是說她是邊緣人。「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特徵是對別人的反應特別敏感,想法比較兩極化,情緒反應也比較激烈。我有一些書單,你可以買來看,如果她願意看,對她會有很大的幫助。』

下次回診,阿信對醫師說:『醫師,我先生買了你介紹的書,我有看了一些,裡面寫得真的很像我,我相信我真的有邊緣型人格,你可以再跟我多說一點,我該怎麼辦嗎? 』


被忽略的常見精神疾病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翻譯自原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其中的「邊緣型」一詞,源自最早的精神科醫師注意到一群輕症患者,發作時像妄想症般的嚴重,像是踩在兩者的邊緣上,但不屬於這兩者的特殊疾病。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BPD是一種在人際關係、情緒控制、衝動行為、或認知模式上出現障礙的嚴重失能疾病。他們非常敏感,會因為親友不經意的言詞,有劇烈情緒反應。反覆暴怒、痛苦、極度焦慮後,伴隨越來越激烈的衝動行為,如吞藥、自我傷害等。這些表層行為的後面是極度自卑和非黑及白的兩極化思維。

BPD的盛行率雖然不及憂鬱症,但可不是一個少見的疾病。在一般人口中,有2~3%的盛行率,精神科門診患者有15%,住院患者中更高達25%。診斷BPD需要專業臨床經驗及足夠的評估時間,許多個案往往被忽略沒有被確診,國外是如此,在國內因為健保制度病人數較多,很容易忽略BPD的診斷。

BPD是人格障礙症的一種,無法用藥處理,需要非藥物治療。BPD不處理,會帶給患者及親友很大的傷害。患者的家庭生活、學業發展、同儕互動、社交活動、工作領域會逐漸出現全面性的障礙。(我生這個病,會好起來嗎? 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預後)


另外,BPD患者同時罹患憂鬱症(譬如所謂的重鬱症或輕鬱症)的比率高達50~80%。治療的次第上,如果處理了BPD,憂鬱症常常順勢有很大的改善。因為BPD本身的情緒失調,容易惡化原本的憂鬱情緒,忽略了BPD,憂鬱症就很難被妥善地治療,進一步加深患者的病情。


治療先從診斷開始


BPD就像所有的疾病,有輕重之別。輕度的BPD,患者生活與一般人無異,主要的困擾發生在當事人的內心。旁人眼中平靜無事的生活,患者內心卻像小劇場般已經演了七八番。某些片刻無法壓抑的情緒暴衝或莫名舉止才洩露了BPD的存在。

這樣的輕度BPD,正確診斷是第一步。之後,患者透過對BPD的瞭解,清楚自己有問題的認知模式,制止自己非黑及白的鑽牛角尖,多加照顧自己的敏感情緒,狀況就會有改善。再加上健康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興趣培養、及建立良好支持系統。其實患者不需更多的治療。

中度到重度的患者,通常意謂著生活已經出現很大的障礙,患者自身痛苦不堪,親友也深受其害,他們就算想幫忙也不知其門而入。此時就需要專業的介入,首先把BPD正確診斷出來,同時評估是否合併其他精神疾病,透過精神醫療與心理專業治療,才可能得到改善。


總結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常常共病憂鬱症。如果你自己或家人的憂鬱症一直好不了,又有敏感、衝動、及情緒化的特質,建議主動跟你的醫師討論,抓出這個可能的幕後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