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醫師如何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特徵三:衝動


作者:李柏賢




小雲靜靜的走進治療室,準備進行預定的心理治療。我注意到她的左手腕包著繃帶,我問她怎麼了?

她一臉若無其事的說:『上週我跟我爸大吵一架,我氣到想打他,但之前警察告訴我說我不可以再出現暴力,乾脆我割自己總可以吧!』


難以克制的衝動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患者的衝動行為是多數家屬最後決定把他們送醫的關鍵。很多家屬顧及面子,或出於不捨,都盡可能地忍受他們的過度敏感與激烈情緒。但是一旦他們反應越來越激烈,出現自我傷害或暴力行為,送醫就是唯一的選擇。

BPD的衝動與過動症是不同。本質上,沒有情緒張力的時候,大部分BPD患者並不會有衝動,甚至他們看起來是冷靜又理性。相較之下,過動症則是在沒有情緒張力時,仍會有靜不下來、無法等候的情形。

BPD患者常常無力有效地處理內在壓力與強烈情緒。他們內在壓力的起因往往都與人際困擾有關。(醫師如何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特徵一:關係困擾)

情緒發洩是人們恢復平靜的方式之一,但是BPD患者的情緒失調常常讓此項功能無法有效發揮。(醫師如何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特徵二:情緒失調)

衝動是人在有壓力又無法發洩之下的另一條路。BPD患者的衝動行為比一般人頻繁,衝動反覆發生,就會變成慣性,甚至在患者還沒意識到情緒之前就衝動而行,之後經旁人提醒才覺察到自己的強烈感受。

在BPD診斷準則裡,有二項診斷要件就在描述這樣的衝動特徵。


診斷要件六:至少有兩種具備潛在自我傷害性的衝動行為,例如:瘋狂購物、縱欲、使用藥毒品、危險駕駛與暴食行為等(此處的衝動不包含自殺或自殘行為)


『我心情一不好,就覺得好痛苦、不如就死了算了,這時候我就忍不住去吞藥,常常因為這樣子,被家人送去急診。』

『我習慣用買東西來發洩情緒,但是常常買了以後很後悔,都盡是用不到的東西,而且我的薪水明明就不多。但是情緒不好,我就是會控制不住地上網買東西。』

患者用行動去逃避內在衝突或強烈情緒,把注意力從內在無法忍受的痛苦轉移到外在的行為。感受是啟動器,感受一升起,立刻啟動連鎖反應。診斷要件六的衝動,並沒有直接傷害自己,只是這些手段都進一步把他們推向更混亂的生活或更危險的境地。

診斷要件七:反覆性的自殺行為、作勢要自殺、威脅要自殺或自我傷害


『我心情不好,就想要割腕,看到血流出來,就感覺到心情輕鬆許多。』

『我一直都很想死,要不是那時候我先生救了我,我就已經死了。現在我還是會想死了,死了就沒有痛苦』

患者在感覺到關係有危機、強烈的情緒、或孤單寂寞空虛,就可能採用自傷自殺這種最激烈的方式來處理痛苦。而這些處境與反應通常是整套劇本一再反覆的出現。這意味著其他的方法,好比診斷要件六的衝動,都無法轉移痛苦。

自傷自殺行為也是許多患者第一次就醫的原因。


PS:本文中的診斷標準是依據DSM-5,但考量文字的通俗易懂,故不完全使用台灣精神醫學會的標準翻譯,改以參考陳俊欽醫師的著作《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並做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