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5月17日 星期日

不知道心情為何糟? 談「壓抑」與「潛抑」的心理機制及「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情緒脆弱

(2020-9-25修訂)
作者:李柏賢




陳小姐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患者,但她就醫的主因是失眠。看診時,她話不多,常常藥單拿了就走,有時睡眠還過得去,她也會自行斷藥。不過, 每隔一段時間,她的失眠會急速惡化,她就會過量用藥而必須提前返診。

某次,她提前返診,我關心她發生了甚麼。她眼露憂鬱,但沒有表情地說:『就突然都睡不著,我服了三倍的藥量也沒有效。』

我問她的心情如何。她說:『就很不好,沒辦法工作,老闆也叫我休息,但我怎麼也無法休息。』

我進一步詢問她失眠前發生了甚麼。她說:『也沒有啊,都一樣啊!』就我過去的瞭解,陳小姐是一個蠻直率的人,她不太會說謊,但她常常不清楚自己怎麼了,也沒有強烈意願去深入探究自己。

為了讓她對自己多一點覺察,我體醒她:『一個月前,妳說為了感情,心情很差,但兩週前妳又說妳變好了,那現在妳可以說說當時妳的心情是怎麼變好的嗎?』

她頓了一下,似乎想起了甚麼,幽幽地說:『我可能還是無法接受我男朋友拋棄我吧!』


壓抑與潛抑的心理機轉


也許有人很困惑,失戀造成的憂鬱,當事人怎麼可能不知道。但這段描述卻又是真實的,這如何去理解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探究:其一是人人皆有的心理機轉,其二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情緒脆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面對很多壓力,心情也會隨之起伏。為了避免心情波動過大而影響到生活,我們演化出可以壓抑感受與想法的心理機制。舉例來說,我們在上班前對鄰居亂停車非常生氣,但是一進辦公室就被我們拋到腦後,這樣我們就能全力投入工作。

但這個壓抑機制的代價是,事過境遷後,相同的感受又浮上心頭時,我們常常搞不清楚感受來自哪裡,甚至我們會張冠李戴,扭曲地歸因我們生氣(焦慮、煩躁)的理由。譬如,我們最初因為鄰居亂停車而生悶氣,但在辦公室裡,我們卻認定同事口氣差是我們生氣的唯一理由。

壓抑的心理機制,是把未消化的情緒事件強制地推進意識的背景。但隨著時間過去,這些事件的面目變得越來越模糊。如果我們繼續去忽視它、否定它,它就可能會變成潛意識,事件會被遺忘,可能只剩情緒會留下來,或強或弱地干擾我們。後半部的心理機制就稱為潛抑。

若以陳小姐的例子來說,她當初因為情傷而痛苦,但痛苦太過強烈,壓抑的效果有限,所以她才不斷地過量服藥,企圖用睡覺來逃避這一切。經過兩週渾渾噩噩、睡睡醒醒的狀態,她以為已經熬過了。她對情傷的否定,讓她意識上不知道難過是為甚麼。這已是潛抑。

她的解釋當然是自我催眠,這幫助她不要沉浸在失戀裡。不過,這個潛抑還不深,我透過一點點的探問就可以讓她意識到感受下的心理脈絡,從而記起心情低落的事件。


情緒脆弱


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是一種在行為情緒、認知模式、人際關係、和自我形像都出現困難與障礙的人格疾患。(醫師如何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特徵一:關係困擾)(醫師如何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特徵二:情緒失調

辯證行為療法的創立者林納涵(Marsha M. Linehan)認為BPD是一種廣泛性的情緒失調。她用生物社會理論,說明BPD其發展過程是生理脆弱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導致情緒失調。生理脆弱性中,情緒脆弱是一個核心部分。情緒脆弱的特徵如下:

  1. 平時情緒基調傾向於負面
  2. 更敏感、強烈、且持續的情緒
  3. 情緒可能常常無端來襲,不知從何而來
情緒脆弱的前兩點,就表示BPD患者會頻繁地經驗到強烈的負向情緒。林納涵形容這情緒來襲就像是被一噸重的磚頭砸到。所以,他們比一般人更需要去壓抑情緒來維持生活的穩定。他們反覆地壓抑情緒,造成情緒脆弱的第三點特徵,對諸多的情緒脈絡失去頭緒,不知情緒為何而來。

林納涵認為情緒脆弱的性格是情緒失調的前兆,但這不代表我們就束手無策。因為林納涵發展的辯證行為療法,就證實可以幫助BPD患者減少自殺意念、憂鬱、無望感等等。其他諸多療法也都顯示透過治療可以得到改變。(「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如何治療? 談「良好精神管理」治療模式

回到陳小姐的例子,當她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與被男朋友拋棄有關後,我們展關了一段探索,這裡頭包含了許多的主題:她極度渴望愛情、她透過情人的肯定來認同自己、她在關係中理想化對方、她看重愛情更甚於工作等等。

當陳小姐可以意識到這些主題與她的情緒有關,她就能夠去應對,而非茫然無措。當然探索與治療的過程是辛苦的。不過從她的眼神,我看到人人都需要希望。有改變的機會就能為人們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