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工作先於愛情」:給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患者的誠心建議

(2021-3-18修訂)
作者:李柏賢




正小姐已經憂鬱很長的一段時間,雖然持續看醫生,認真配合服藥,但是治療效果很有限。後來她辭職,以治療憂鬱症為優先。她得知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是有效的治療方式,且在強烈自殺意念下,接受安排住院治療及電痙攣治療。

正小姐出院時,心情改善很多,自殺念頭也消失了。但是,她知道自己除了憂鬱症,還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我說明電痙攣治療對於憂鬱症的療效很好,能減輕自殺念頭,但是無法改善人格障礙。

正小姐願意面對人格障礙,接受心理治療。我進一步建議她找一份可勝任的工作。透過規律工作來避免整天無所事事及胡思亂想,這會強化空虛和不穩定情緒。正小姐聽進去了,她認真的找工作。

但下一次的回診,她說:『醫師,我找不到工作,面試及投履歷後都沒有回音。而且這段時間,我亂花了好多錢,看到東西就很想買,買了又很後悔。』

我問:『妳找不到工作,是否感到失望及失落?狂買東西會不會是在發洩或轉移這些感受?』她想了一下點點頭,承認內心確實是這麼認為。接著她說,後來她決定去報名晚間的舞蹈班,這是她喜歡做的事。

我肯定她這個安排,接著說:『我講的「工作」,強調的不只是「有薪水的工作」,重點還有「規律作息的活動」安排。因為有薪工作不是單方面我們可以決定的,但是規律作息的活動就可以完全由我們來掌握。所以妳安排舞蹈班是很好的決定。』


結構化的情境可以減輕BPD患者壓力


岡德森(John G. Gunderson)在優良精神醫療處置(Good psychiatric management)的手冊,建議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BPD)患者和家屬應該知道六件事實。其中第二點如下:

「BPD是一種精神疾病,對環境壓力非常敏感,尤其是人際壓力(憤怒、拒絕)或缺乏結構(不一致、無法預測、曖昧不明)。這意謂在支持與有結構的環境中,患者得以緩解壓力。神經生物學上的關連是牽涉到增加的可體松濃度及類鴉片素的缺乏。」

「人際壓力」很容易理解,但「缺乏結構」在說什麼呢?

先說「結構」是指什麼。岡德森認為BPD的治療過程中,包含許多不同的處置,而這些處置的功用可以被分類為五種功能。「結構(structure)」是其中之一,另外四種是涵容(containment)、支持(support)、涉入(involvement)、及實現(actualization )。

「結構」這個功能是要讓環境被預期的更為簡單、重複。

譬如,對比醫院外的花花世界,精神科病房的環境就比較有結構:首先,裡頭的人分成工作人員和病人兩類,所有病人都是病友,病友的其他身份不重要。患者不用思考對方是誰,要說什麼話等等,這樣大大減輕BPD患者的認知和情緒負擔。

所以,住院治療就是提供極大化的「結構」治療功能。住院患者必須吃藥、規律作息、配合病房安全規則、遵守病房行為規範等等。要同意才能住院,若違反規定就要接受對等的處置。這些看似僵化、沒彈性的規定,背後隱藏著「結構」功能的意圖。

混亂、失控、退化的BPD患者,常常在進入「結構」的病房治療後,很快速的穩定下來。相對於其他精神疾病患者需要住院多日才能逐漸穩定,BPD患者住院後常常在隔天後就平穩很多。


社會結構的瓦解會增加BPD患者適應環境的困難


哪些狀況是所謂的「缺乏結構」呢?經典的《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一書的第四章「邊緣人格的社會」裡提到:

「傳統的家庭結構,如核心家庭、大家庭及安土重遷的觀念,已被各式各樣的新式家庭、社會運動和趨勢所取代」

「資訊的氾濫及五花八門的休閒方式,更使得人們難以決定生活中的輕重緩急。」

「社會的性愛規範較為寬鬆,以及情愛關係結構較不明顯的時期...邊緣型人格者反而較不能適應;欠缺架構及提供更多自由的情況,反而困住了邊緣型人格,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規劃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體系。」

現在社會,相較於傳統社會,就是一個「缺乏結構」的環境。傳統社會的角色,如夫妻、親子、男女,都有較強制的規矩、禮節與責任。社會價值日趨多元,僵化規條不斷被挑戰。關係互動逐漸趨向彈性與開放,也增加BPD患者的適應能力。該書作者認為這與BPD患者增加有關。


工作先於愛情


人際敏感的BPD患者,面對更開放自由的人際關係,壓力指數更是直直上升。對此,岡德森認為「結構化的職業活動」可以作為BPD人際敏感壓力的緩衝。他認為治療師要對患者強調「工作先於愛情」(work before love)、增強患者的工作動機。

他所謂的工作是指「結構化的職業活動」。我認為有兩個重點,一是結構化、二是職業活動。這裡的職業活動可以是職業訓練或學位學業、半天或全天的工作、或單純的家事工作,但是這些活動的安排必須是規律與重複,不能是隨興、隨機的。

根據甘德森的建議,BPD患者在六個月後,應該預期自己有責任去擔負一些學業、職業、或家事的工作。我認為這個責任在強調:患者在治療過程必須是主動的。患者必須願意去工作,不是感覺被強迫,如此的工作,恰恰提供了「結構」,緩衝了人際壓力。

這是一個似非而是的事實,工作對於BPD患者是一個重要保護因子,反而不是表面上的壓力。許多BPD患者在工作上顯得聰明又有能力,但在親密關係卻是莽撞又無能。工作恰恰可以幫助BPD患者,讓混亂又激動的大腦杏仁核有時間和緩下來。

所以,患者「工作先於愛情」,能比較冷靜理性面對感情,相對不會情緒用事,最後工作與愛情都能得到保全。反之「愛情先於工作」,很可能無心工作,在感情上又鑽牛角尖,最後兩頭皆空。



延伸閱讀:











  1. 李醫師
    能跟你聊聊嗎
    我有這方面的困擾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好,個人進一步的議題,需要在治療室處理。

      刪除
  2. 我會覺得找不到自己
    我已經很努力,
    但有些時候不是努力就可以。

    回覆刪除
  3. 這中間會需要很多的學習、覺察、探索、承諾及改變,單單努力是不夠的。

    回覆刪除
  4. 李醫師但愛情在我生命中份量向來不是那麼重,我知道愛情跟金錢一樣是流來流去像浮萍一樣!今天對象看你新鮮就對你百般呵護日子一久就變成什麼都不是,因為原生家庭讓我很難信任,很難專注在雙方的關係上!很多時候總覺得工作至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在這壓榨勞工的社會上我也不太想如過去一個拼命三娘一樣因為付出10分代價回報的只有不到5分!

    回覆刪除
  5. 李醫師但愛情在我生命中份量向來不是那麼重,我知道愛情跟金錢一樣是流來流去像浮萍一樣!今天對象看你新鮮就對你百般呵護日子一久就變成什麼都不是,因為原生家庭讓我很難信任,很難專注在雙方的關係上!很多時候總覺得工作至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在這壓榨勞工的社會上我也不太想如過去一個拼命三娘一樣因為付出10分代價回報的只有不到5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