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我生這個病,會好起來嗎? 談「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預後

(2021-3-10修訂)
作者:李柏賢




在診間,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輕女生,用事不關己的神情說:「有人介紹你,所以我家人就帶我過來。」

她主訴的問題是:她長年不在家,最近因為感情受挫,暫時返家休養,但她在家不斷大發脾氣,心情不好就用刀割傷手腕。家人很害怕會出意外,所以打聽到別人的推薦後就帶過來求治。

患者小時候與家人關係就很衝突,她上大學開始就長年在外,雖有多年的憂鬱史,但對比憂鬱,她的情緒化更是明顯,也常因此與人衝突。此外,她的感情關係不穩定,分手後常有嚴重的自我傷害。

考量她長期的情緒衝動行為,我請她用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BPD)診斷準則來自我評估,她填完所有評估後。驚訝地說:『哇,怎麼寫的那麼像我,那我是不是不會好了?』

面對這個常見的問題,標準答案是:『多年後,大多數患者好的非常多。』


十年內,85%的患者症狀緩解


這樣的回答,是有充份的證據佐證的。在2011年刊出一篇實證報告,該研究以嚴謹的方式長期追蹤175位的BPD患者,分別在0.5、1、2、4、6、8、10年對患者進行評估,結果令人吃驚,十年內,85%的患者,他們症狀都緩解了。

白話說就是,85%的患者在診斷出BPD的十年後,他們已經不再符合BPD的診斷。這結果違反了臨床工作者的直覺(研究報告真的這麼寫!)。人格應該是不易改變、經久持續的,不是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辯證行為療法的建立者,瑪莎.林納涵認為BPD的人格是先天特質與後天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順著這個邏輯,人格的養成需要後天環境的造就,那再透過後天的調整來減弱原本人格障礙的強度,就不那麼令人意外了。

好的,一定有人會問:如果BPD可以大幅度改善,這與憂鬱症又有何不同呢?研究顯示,BPD症狀的緩解遠遠比重鬱症要緩慢許多。此外,重鬱症一旦症狀緩解,生活功能狀態就有明顯改善,但BPD則不然。


社交與工作學業的持續障礙


這篇實證研究發現,雖然這些患者症狀逐漸緩解,不再符合BPD診斷,但他們的就業率從未超過四成,多數人的生活功能仍處在不良狀態,功能達到良好的比率只有兩成。相較之下,他們的功能還不如重鬱症患者。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BPD就像是癌症,過去誤以為治不好,現在知道它會改善,但是它會造成後遺症。所以我們雖不用再因為悲觀而忽略它,但也不能天真地以為忍耐一下就過了;我們要更積極地對治他。

我們的目標就如,約翰.甘德遜在優良精神醫療(good psychiatric management,GPM)模式中的建議,BPD的治療,不只是要他們症狀緩解,更是要他們擁有更好的生活與工作。


引用文獻


Ten-year course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and function from the Collaborative Longitudin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study.
Gunderson JG1, et al. Arch Gen Psychiatry. 2011 Aug;68(8):8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