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醫師如何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特徵一:關係困擾


(2021-3-18修訂)
作者:李柏賢





一位四十歲的已婚男性憤怒地向我抱怨他的父母,認為他們的行為導致太太的積怨不滿,進而搞壞他與太太的關係。我注意到他慣性地不提及夫妻之間原本就存在的問題。我順著他的話問:『你那想要改善你跟太太的關係嗎?』

他臉色一沉,氣憤地說:『哼!你知道嗎?那天我只是輕碰到她的手,她的反應像是被性騷擾,她還叫我不要碰她。有這麼誇張嗎!我是她先生耶!我看我們關係是不可能改善了。』

我問:『那這樣的情況,你對未來的期待是甚麼?』。他絕望地說:『我跟太太以前關係這麼好,變成這樣,我覺得我未來沒有甚麼希望了。』

這位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BPD)患者所說的話,表現了BPD的典型人際互動:當面對重要的情感對象,他們的言行會在愛恨兩端不停變換。經典書籍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的書名,就很傳神地描繪BPD的內心世界。




但是,絕對不能單憑簡短的對話來診斷BPD。在精神科醫師的訓練,資深醫師總是不斷提醒:絕對不要在一次會談裡就診斷患者是人格障礙症。診斷BPD需要專業,也需要時間。所以就算你十足把握地懷疑親友得了BPD,也千萬不要說對方有BPD。(請參考面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親友,你感到不知所措。《親密的陌生人 》是一本務實的教學手冊! )


那醫師如何診斷BPD?


BPD是一種全面性的困難,表現在人際關係、自我形象、情緒不穩定、及明顯的衝動行為。發病自成年期早期開始(此處意指20歲到30歲,但是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告青少年的案例)。BPD診斷準則中共列了九項要素,需符合九項中至少五項才能給予診斷。

診斷建立者之一的學者,約翰.岡德森(John G. Gunderson),認為BPD的病理核心就是人際關係的過度敏感。患者對人際間的訊息給予武斷的解釋,忽視了客觀的事實。這樣的內在認知模式造成後續的過度情緒反應及激烈衝動行為。

BPD診斷準則的九項要件強調BPD的四個特徵。其中,關係困擾是最重要的特徵。有三個診斷要素在描繪這個特徵。


診斷要件一:若非把他人想得過於美好,就是反過來徹底貶低對方,反覆在這兩極之間擺盪,造成不穩定且高度緊張的人際關係


『當先生不同意我的看法,我理智線立刻斷掉,我完全忘記他常常讓我、配合我
,我會氣到衝口說出:這種小事也做不到,乾脆離婚算了。事情過後,我會很後
悔,但偏偏同樣劇情總是不斷上演』

『當朋友對我好的時候,我認為他們都是我最棒的朋友,都能看到我的優點,瞭
解我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但當他們冷落我的時候,我就會認定他們其實一點都
不喜歡我,我只是一個沒人喜歡的可憐蟲』

患者反射性地用二分法、非黑及白的方式去看待他人、自己與關係。患者傾向要
一分為二地劃分這個世界上的事物,無視許多事情觀念都充滿中間的灰色地帶。

患者沒有同時整合好與壞並存的事實,這引發他們內心的混亂,產生了『分裂』
的心理機制。這使他們在『好與壞』的兩極間擺盪,顯現在外的行為就是前後的不一致、甚至於矛盾。


診斷要件二:對於被人拋棄(即使只是想像中的)的事件,會有極為瘋狂的反應


『當我打電話給他,電話傳來進入語音信箱的聲音,我立刻恐慌起來,非得要打
到他接電話為止,不然我無法平靜下來』

『一旦他臉上出現不開心的表情,我就忍不住擔心,他是不是不喜歡我了,他是
不是會離開我,一想到這個我就快要崩潰了。直到他露出充滿愛的笑容,我才放
心下來』

瘋狂反應的背後是極度害怕被拋棄。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一旦患者的害怕神經
被挑動,後續行動非常激烈。


診斷要素三:慢性且長期地感到空虛


『我一個人的時候,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我的心好像不見了,做什麼都沒辦法專
心。就算逼自己去做一件事,做完以後,我還是覺得很空虛。』

『我知道別人會說我多才多藝、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我內心就是很虛、不
踏實。尤其是一個人的時候,感覺更是強烈、躲都躲不掉』

患者缺乏自我撫慰的能力,所以在孤獨狀態,更會感受到空虛寂寞,這也解釋他
們很難忍受孤獨。

PS:本文中的診斷標準是依據DSM-5,但考量文字的通俗易懂,故不使用台灣精神醫學會的標準翻譯,而參考陳俊欽醫師的著作《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並做些微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