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我沒有生氣,因為生氣也沒用!? 「情緒」有其功能、「感受情緒」需要練習、及「表達情緒」需要看狀況

作者:李柏賢




小甄淚眼汪汪地說起最近發生的事。原委是一直很鼓勵支持小甄的好朋友,被她發現在背後批評她。

小甄傷心地表示,當初她很孤單無助時,好朋友給予她很大的支持陪伴,到現在她還很感激,所以這件事她很過不去。

我表示可以理解她的感受,但我接著問:『妳聽到她說這些的感覺是什麼?』

她表示感到很難過、委屈。

我點點頭,接著問:『就這樣,沒有別的嗎?』

她拭著淚,搖搖頭,小聲地說:『沒有,就是很難過、委屈』

我說:『可是如果我是妳,被朋友說背後話,我除了難過,我會很生氣耶!妳沒有感覺到生氣嗎?』

她表情一愣,頓了一回,幽幽地說:『可是生氣也沒用,她一定會跟我辯解,她不會改變,我很瞭解她。』

我說明:『這是兩回事,感到生氣是正常反應,但要不要對她表現生氣、生氣有沒有效是另一件事。如果妳可以感覺到生氣,生氣會有力量;相對的,妳壓抑了生氣的感受,妳會感到更傷心、沮喪、更加無力與憂鬱。』


每種情緒都有功用,壓抑任何情緒會付出代價


這不是小甄第一次這樣,她習慣性地壓抑生氣的感受。這裡頭有兩個扭曲的觀點:一、對我有用的情緒才需要存在。二、「感受情緒」就是「表達情緒」。

在功利主義的觀點,有用的事物才有存在的價值。許多人很理所當然地如此看待情緒。譬如:『難過不能改變事實,所以就不要去難過』,一般所謂的負向情緒,如害怕、生氣、嫉妒,都常常被套用這樣的想法。

但是人類的情緒是經過演化而來的,它蘊藏了生命智慧,幫助人類存活。譬如,大地震時,人們的恐慌害怕能立即讓人狂奔逃命,沒有人會猶豫要逃命還是要工作。因為情緒全面接管你我的注意力,它能瞬間啟動一切資源去處理最緊急的事。

每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功能。悲傷讓我們專注去珍重所愛的人;生氣增加我們的力量去對抗攻擊;嫉妒會增強我們危機感去處理可能的威脅。(瑪莎.林納涵博士認為情緒功能有三:情緒引發並組織行動、情緒可以與他人溝通並影響他人、情緒幫助我們與自己溝通。)

小甄壓抑了「生氣」,所以沒有「生氣」帶來的力量。但是情緒沒有真得消失,「生氣」這股能量轉而加入了「悲傷」與「委屈」。悲傷與委屈也就變得更強烈、更難停止。

換言之,小甄沒有從壓抑「感受生氣」得到好處,還付出了「更悲傷」的代價。


「感受情緒」和「表達情緒」是不同的事


所以,小甄要學習去「感受生氣」,但這不意謂著要對朋友「表達生氣」。

「感受情緒」與「表達情緒」是兩件事,許多人還沒覺察到情緒,就已經表現出情緒性的行為。譬如,生氣的小孩大聲說:『誰說我生氣,我哪有!』。換言之,「表達情緒」已經出現了,當事人還沒覺察「感受情緒」。

因為「感受情緒」是發生在當事人的內在。情緒會帶來生理反應。譬如,生氣會引發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緊繃等等。「感受情緒」就是去感受身體的變化,去感覺「內在」發生了什麼。

許多人對自己內在不熟悉,比較習慣往「外」看。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事件經過、是非對錯,很容易就忽略「感受」身體、「感受」情緒。好比很多工作狂,可以完全忽略肚子餓的感覺;著迷打電動的小孩,完全忽略身體累的感覺。


練習去「感受情緒」,但可以選擇是否要「表達情緒」


許多人是透過觀察自己的情緒性行為,才意識到情緒的出現。所以「感受情緒」是需要學習的,要刻意地練習「感受情緒」。

再來,很多人的「表達情緒」其實是被情緒控制。他們發洩情緒,或被情緒逼著做平常不願意做的事。譬如:後悔的媽媽說:『其實我也不想打小孩,但是我實在太生氣了,所以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表達情緒」是一種溝通,透過我們「表達情緒」,對方才知道我們內在發生什麼。但是毫無修飾的「表達情緒」,特別是「表達生氣」,常常變成溝通不良。雙方很可能糾結在誰對誰錯,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指責,尤其是生氣地指責。

回到小甄的事件上,她需要「感受生氣」來與自己力量相連,去看自己的內在。但是面對與朋友的關係,她需要冷靜、理性的思考,是否要繼續這個關係?對這個關係的期待是甚麼?這個期待是合適的嗎?經過這樣的評估,她才能清楚是否要去跟好朋友溝通,而又要如何去溝通。


  1. 小甄可能不想在繼續這份關係,但他清楚的知道這份溝通在朋友上行不通,
    但又害怕不繼續維持表面和諧,小甄會再一次受傷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是唯一的一種選擇:繼續維持表面和諧,然而緩慢地疏離,但接受失落及孤單,及對方可能會有的抱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