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先天還是後天?從「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介紹影片,談疾病的成因

作者:李柏賢 


理科太太出了這部淺白易懂的影片,很精要的介紹了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的人口學、特徵、可能病因、及診斷準則。




另一部,維思維於2020年底推出的影片,用生動的視覺圖像介紹BPD,也很適合在短時間掌握BPD的重要概念。




在病因部分,理科太太表示目前沒有定論,可能是悲慘童年或創傷導致。維思維則列出三種,一是幼年或結婚前後,遭受嚴重暴力傷害,二是童年的分離與被忽視,父母憂鬱又衝動,三是朋友或情侶的背叛或戰爭刑事案陰影所致。

這兩部影片都把BPD病因歸於後天影響,主要是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 Experience)。


BPD是後天導致的?


且慢。根據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IMH)官方網站資料,BPD病因尚未被確認,但基因、大腦及社會因子扮演重要角色(註一)

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在2018年更新的BPD醫療處置指引,裡頭援引一份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的BPD相關遺傳性有67%,特別是在衝動、攻擊性、及情緒失調的特質(註二)。NICE的病因總結與NIMH很相似:

個體的脆弱體質與(或)受到傷害社會認知能力發展的影響,譬如早期關係中被忽視,他們在呈現與調節情緒、主動控制注意力的能力發展受損。這些因子,無論是否遭受更進一步的創傷,如嚴重忽視、虐待或其他形式的不當對待,可能造成覺醒神經機制的變化及發育中大腦的結構與功能變化。若無採取適當處置,可能發展出BPD。

NICE與NIMH都提到先天體質與基因的重要性。


生理脆弱與高風險環境的交相影響


發展出辯證行為治療的瑪莎林納涵試圖用生物社會理論的模型去建構BPD的致病機轉。林納涵認為BPD患者的核心特徵是情緒的重度失調。他認為,患者生理脆弱與高風險環境交相影響,螺旋式地增強情緒失調,而型塑BPD的病症。(甚麼是情緒失調?  簡介8種「情緒失調」的特徵

生理脆弱性的影響因子包括:遺傳、在母親子宮內的因子、幼年或成年期身體受傷影響腦部,以及早期學習經驗對腦部發育與功能的影響。另外,作者指出嬰兒的先天氣質中,主動控制能力較低和負向易感性高,比較容易發生在情緒失調的孩子身上。

另外,Chess和Thomas觀察孩子,歸納出嬰兒的九大先天氣質(註三)。 他們發現10%孩子屬與困難養育的小孩(difficult  children)。這些孩子容易哭泣、不好睡、不規律進食及不易安撫。他們大部分往後會有情緒失調。

綜合以上資料,BPD病因絕不能忽視先天體質或基因的影響層面。

那一定會有人問:「所以,孩子成長在一個普通的家庭,有盡責的父母照顧他,也有可能罹患BPD嗎?」

是的,確實是有可能。

BPD的家庭可以是混亂家庭、完美家庭或正常家庭


在一些坊間書籍或網路資料中,BPD成因常被歸咎於照顧者的問題,但是,林納涵指出,BPD高風險的家庭可以是混亂家庭、完美家庭或者普通家庭。

混亂家庭很好理解,父母忽略或虐待孩子,父母本身是精神疾病患,或本身就是BPD患者。

而在「完美家庭」,表達任何負向情緒都是禁忌。換言之,家庭中,只能呈現正向、光明、美好的一面,負向情感都被壓抑、甚至否認。所以這個家庭從外觀看不出任何問題,因為問題都被掩蓋了。

最後是普通家庭,主要特徵就是照顧者和孩子是不適配的。譬如,孩子個性內向敏感,媽媽卻是大剌剌的隨性與外向,即便媽媽沒有惡意,孩子卻容易感受到不被理解和接納。

Chess和Thomas指出10%孩子是困難養育,對任何父母來說都是莫大的考驗。(筆者認為,普通家庭也很難提供這群孩子滿意的成長經驗),40%容易養育(規律進食、睡眠、適應力強、情緒開朗),另外一半孩子的氣質則落在困難與容易之間,就有親子適配性與否的問題。

另外,林納涵補充家庭遇到很大壓力,譬如家人罹癌,或者家庭資源不足提供小孩所需,如金錢、社會支持,這些狀況都可能持續否定孩子。而這些狀況可能發生在任何家庭中。


不要簡單歸因BPD於單一因素


綜合以上,告訴我們不要用線性因果來解釋為何會有BPD。NIMH專家就強調這些因子可能增加BPD風險,但不一定就會生病。許多人也沒有這些風險,卻也罹患BPD。這些因子只能說是風險(risk)而非確定病因。

所以,不要把BPD歸咎某個因素,認為如果沒有發生那件事,就不會有BPD,這樣不僅過度簡化BPD的複雜性,也可能模糊治療的焦點,把治療的可能放在他人身上,而非當事人自身的改變。

當事人願意改變,治療才可能真正發生。




註一
分述如下:
一、家庭病史顯示,近親如雙親或手足有BPD者的患病風險增加。
二、患者大腦在情緒管理和衝動控制的腦區有結構和功能上的變化,雖然不清楚這是風險因子,還是疾病所導致。
三、環境、文化及社會因子:許多BPD患者提及過去創傷經驗,如虐待、被拋棄或童年不良經驗,有些人則暴露在不穩定、不被認可的關係或敵意衝突中。

註二

註三
九大先天氣質: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反應閾質、堅持度、注意力分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