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面對「孤單空虛」,要學習與自己作伴,撫慰自己、及愛自己

作者:李柏賢


新增說明文字


李小姐沒有表情,但是雙眼含淚,說自己想死。
我問她發生什麼,讓她有這個念頭。
她回說什麼都沒有發生。

之後,我開始探索,邊問邊核對:她何時有這個念頭升起?那時她人在哪裡?她在做什麼事?而那之前又是在哪裡?在做什麼?。

最後澄清的結果是:當時她的伴侶不在身邊,朋友也各忙各的,只剩下她獨自一人,她感覺到孤單,她想到死,一股衝動想去吞藥。

我說:『聽起來,當你感到孤單時,你會有想死的念頭』

她說之前沒這樣想過。許多時候,她被許多的念頭擠滿了腦袋,有時則是一念想死,其他什麼都感覺不到。但經過一步一步地探索後,她也同意,當她孤伶伶時似乎死這個字就會飄了出來。


不能接受孤獨,就會感到孤單


我對李小姐說,孤獨(alone)不一定就會孤單(loneliness)。

許多人是很享受孤獨的,孤獨一人時是最自由、最不受打擾的。可以隨興性地逛街、購物、騎車、運動、閱讀、寫日記、欣賞音樂、四處遊覽等等。

很多人最有生產力的時刻,也是在他們完全獨處的時候,他們可以全神貫注地寫作、創作、與思考。工作上需要高度專注狀態的作家、學者、藝術工作者特別是如此。

如果孤獨,就感到強烈的孤單寂寞。可能是他們沒有運用孤獨、不被打擾的時間,去做他們感到享受的事。他們沒有培養出真正的嗜好興趣。

或者,他們沒有投入的工作。少了工作,就有太多的孤獨時間,而感到孤單。

根據研究,邊緣型人格障礙症(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簡稱BPD)患者一天中63.5%的時間會感覺到孤單。在不可預測的環境中,BPD患者本就容易感到混亂。工作可以建立每天的規律感,大幅減少孤獨的時間。所以工作雖不能治療孤單,但減少孤獨的時間,或許能降低孤單感。(「邊緣型人格障礙症」患者的兩項功課:「矯正性的情緒經驗」與「社會復健」)


面對「孤單空虛」,要學習與自己作伴、撫慰自己、及愛自己


BPD患者懼怕被拋棄,可說是他們無法忍受孤獨。以致於他們嗅到任何關係受到威脅的跡象,不論是真是假,他們的反應很瘋狂、激烈。

一位患者說到,每次她夢到先生勾搭其他的女生,她會猛然醒過來,憤怒地毆打身旁熟睡的先生,儘管她很清楚先生從未不忠。這位患者就是典型地懼怕關係破裂,也無法好好地獨處。(醫師如何診斷「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特徵一:關係困擾)

孤單已經夠難受了,BPD患者還常常因為空虛感而受苦。這種空虛感,像是身體臟器不存在的感受,不同於存在主義學的無意義與空無概念。根據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理論,空虛的根源來自,他們在成長過程,沒有成功地內化一位可以安撫自己的重要他者。所以長大後無法自我撫慰或想像一位撫慰自己的他人。

白話說,一個人如果有成功的這種內化經驗,長大成人後,當他一閉上眼睛,就能回想到被媽媽溫柔擁抱的兒時記憶,內心會暖和起來,感受到被深深地愛著。此時,空虛就會消融,感覺到愛與力量。

上述的「媽媽」,可以換成爸爸、某位長輩、甚至是信仰中的菩薩、基督、上帝等等。上述的「場景」也可以換成是身體被照顧、情緒被關心、行動被支持、想法被理解、行動被肯定、受傷被安慰等等。總之,整個經驗就是感受到被疼愛、被純粹的愛著。

沒有成功內化被愛的體驗,就無法喚起愛的感受。所以,BPD患者逃避孤單、空虛的感受,因為他無法自我安撫。他會期待某個人來填滿他的空虛、讓他永遠不會感到孤單。當他沒有能依賴的理想對象時,他就常常用吞藥、飆車、酒醉、亂交友等等方式來逃避這個痛苦。

回到文初的李小姐,除了孤單,她也常感受到強烈的空虛感。生活上雖然有伴侶相陪,但她無法避免孤單空虛不時地冒出來。依靠他人來逃避孤單空虛是注定失敗的。這是她一輩子的功課,她需要學習與自己作伴,撫慰自己,以及愛自己。

  1. 但他或許不懂什麼才叫愛自己
    他可能迷失自己了

    回覆刪除
  2. 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功課,先找回自己、接納自己、及重視自己。在這過程中,能體會到愛,才能真正懂什麼是愛自己。

    回覆刪除
  3. 只稍微打扮自己就被說成好像變了樣 吃了藥半夜還是會起來不知道要做什麼?時常和公公婆婆起爭執 不知道如何和他們相處 回娘家媽媽總是找藉口不在家 先生很生氣說不陪我回去 看醫生要自行前往 公婆有時就會唸我花先生的錢 他們一毛也沒花 說我花錢不知道節制 其實都買家用品 他們都不知感恩

    回覆刪除
  4. 我看你幾個想法和期待,可以歸類為三種:
    一、抱怨公婆(批評、嘮叨、不感恩)、抱怨媽媽(不在家)
    二、不知道如何面對失眠的時間(期待知道可以做什麼?)
    三、期待知道如何和公婆相處?
    你可以想你最想處理的是什麼?

    回覆刪除
  5. 當李小姐有了目標,白天常常忙碌其他的事。
    如自己回診看醫生,檢查身體。還有與別人談論工作。常忙到快8點。身邊一樣有人陪
    但夜裡他心理是累是無助,想死的念頭又開始了
    要不是旁邊有人,要不是自己責任心太強。
    他真的想放棄了,他很想在吞藥讓自己在賭一把
    沒死傷了頭腦,變什麼都不知道。他覺得也是一種解脫

    回覆刪除
  6. 看到你的困難,也看到你運用目標、忙碌、工作、身旁的人、及責任心,幫助你往前走。
    但是,累及無助,不一定會想死。
    所以,累及無助引發了什麼?進一步引發想死的念頭,這需要被釐清、處理。

    回覆刪除
  7. 累,無助。ˇ對別人或許不一定想死
    但對他而言一路走來,他的努力換來的是強勢的名稱。她想嗎?他不喜歡他討厭強勢這個名稱。
    他厭倦這個世界了!努力積極得到的是強勢這個名稱
    旁人看到的只是他強勢,所以他想死。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的人喜歡自己強勢。
      所以,發生什麼?會如此討厭、排斥「強勢」。

      刪除
    2. 強勢這名詞對他而言,是一種指責一種不認同,感覺他是不能溝通的人。

      覺得自己的努力,換來的別人的批評不認同
      。所以他非常討厭。厭惡這兩個字。
      至於想死,從來沒消失。只是強烈的程度大小

      刪除
    3. 裡頭有兩個需要處理的部分:
      一、你對強勢採用負面的解釋,似乎包含很多過去的經驗與感受,且這些還持續衝擊著你。這可能會阻礙你發揮能力、展現自己。
      二、能溝通,不代表可以得到認同。渴望被認同,會導向低自我價值,無法自我接納與自我肯定。

      刪除
  8. 李醫師在這個消費時代所謂的(愛自己就是用物質生活來愛),但這樣物質享受是不是真正的愛自己!?

    回覆刪除